夏桀二十二年四月,刚刚登上邦国国君宝座的公刘,率领一部分兵马和部从,从不窋城向南渡过泥水河,登上辽阔的大原。
他站在大原高处一看,天苍苍,野茫茫,大原一望无际。
天上白云飘荡,地上芳草萋萋,行走十里不见人烟,只有野兔乱蹦乱跳。
他感到这里才是他发挥才干的好地方,是他创业立国的根基。
他站在东原边,看见了南岗。
这南岗多么象不窋城啊!
不窋城是二水汇流,这南岗却是三水汇流。
从不窋城南流到这里的泥水,就从南岗经过,东边又有大延川和龙川水在南岗东面南面汇入泥水,南岗就座落在三水汇流的二级台阶上。(注1)
公刘对手下人役说:“这里才是建都的好地方呀。你们看,在这里削土为城十分容易。在这里建都可以指挥和统辖东西南北的四条大原。北面是我父王曾在那里打了水井的南义井原,南面是东西数百里长的南亩原,东边是直通桥山山脉的九岘原,西边是这里面积最大,原面最平的大昌原。这个南岗地处三水、四原中心,山中有野猪出没,原上有野兔黄羊奔跑,你们看这山形多象一个山中有豕的豳字,咱们就叫它豳城吧!四乡都可以叫豳乡,山坡都叫豳山。”
手下人役听了公刘的这一番谈话,都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都同意在南岗建都,并取名豳城,后人称为公刘邑。
公刘将新的立足点确定后,经过一番准备,就将父亲鞠陶、母亲杏花搬来豳城居住。
又经过一年的奋斗,公刘认为同夏王朝公开抗衡,独自正式立国的时机成熟了。
他就和父母商议决定于次年三月十八日公刘生日的这一天举行开国大典。
并将国名定为豳国。
在召开成立大会的这天,周边地区的阮国、共国、密须国和西王母国的君主都带着贵重的礼物前来祝贺。
公刘对他们都以礼相待,希望同他们互不侵犯,和谐共处。
这天,公刘在大会上公开宣布豳国的成立,并追封不窋以上历代后稷为先王,封自己的父亲鞠陶为老王,封不窋的夫人,自己的奶奶小菊为太太后,封自己的母亲杏花为太后。
后世司马迁先生写的《史记》对公刘的功绩有一段精彩的记述:“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添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积蓄,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徒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其德。”
公刘南迁到豳地后,大展农业,教民稼穑。
《诗经•公刘》篇,对此作了充分的歌颂。
一是说,忠诚黎民的好公刘,不敢安居享福,而是划分疆界,扩大耕地,把生产的粮食囤积起来,装满大囊小囊。
二是说,忠诚黎民的好公刘,经常深入原野田间察访,忽而登上小山坡,忽而又来到平原上,民心归顺,心情舒畅,受到众百姓的拥护和赞扬。
三是说,忠诚黎民的好公刘,有一天来到水泉边,眺望前面一片平原宽又广。他登上高原,望见南面的山岗,发现这里是建立京城的好地方,于是就决定迁徙南岗。
四是说,忠诚黎民的好公刘,定居新京城区,宰猪斟酒,安请群臣,大家公推公刘当了国王。
五是说,忠诚黎民的好公刘,带领军民,开垦出豳地的农田又宽又长,并在山南山北查明了豳地的水源和流向,军民一齐耕田种粮,上山向西望,豳地土地宽又广。
六是说,忠诚黎民的好公刘,在豳原营建宫室,基地初定,民康物丰,河两边都住满了老百姓。
公刘是一个好动的国王。
他经常带着少数随从人员四处视察。
他向西到过蒲河边上,那里长满了蒲草。
公刘让老百姓割回蒲草编席,让豳地人民家家都铺上柔软的席子。
他向南到过泾河边上,泾河里有鲤鱼游荡,公刘让豳地老百姓学会织网打鱼,把小小的鱼苗引进自家的池塘。
他向东到达桥山,在桥山之西拜谒了有熊氏黄帝陵墓,又发现桥山上古木参天。
公刘让老百姓在泾河投渭的山梁上取回木材,盖上一栋栋简易舍房。
他又向北到了羌山下的九站,这里有许多老百姓学会了用土炉炼铜的技术,并制出了铜刀、铜剑和铜饰。(注2)
公刘一见心中欢畅,建议赶快向全国推广,并把铜制成木犁的铧尖,用在农耕上。
在视察各地居民村落时,他特别注意居民居住的窑洞式样。
他知道,在他爷爷不窋,父亲鞠陶的指导下,大原人民实现了居住窑洞化,定居村落化、经商集镇化。
但是,大原中心,因离沟较远,挖窑洞不易,仍然有些人在穴居。
公刘正在为这些穴居的黎民居住发愁时,走着走着有了新发现。他看见了一个地坑院。
这地坑院四面是崖,中间是坑,坑中有个小院子。
在坑院四面崖上挖有窑洞,并且有一个小洞子从地坑院中斜通到原上。
公刘从小洞中进到地坑院。
一个当地居民男人从坑院的窑洞里走出来,惊奇地问:“你是什么人?那里来的?”
公刘说:“老乡,我是公刘,从京城来。”
那人一听是公刘,忙说:“哎呦,原来是公刘王爷,你怎么会来这里?”
公刘说:“我年纪还小,你就叫我公刘吧!我特来看看你们日子过得好不好,需要不需要我们帮助。”
那人说:“咱们豳国真好,内无盗贼,外无边患。庄稼汉只要平安无事就好。”
公刘说:“咱们这大原这么大,原边上的人都住上了窑洞,可是原中间的人多数还住在地穴里,那多潮湿呀!我今天到你这里才发现了你这个地坑院。这可是一大发明呀!我想把大原上居住在地穴里的人,都叫来看一看你这个地坑院,让大家都这样挖窑洞,不是很好吗?”
那人说:“好是好,可是挖这个地坑院太费劲了,需得三四年才能挖成。”
“再费劲也得挖,一代一代接着挖。民是国之本,人民吃不好,住不好,我这个国王也就不够格呀!”
“你说的太好了,你把大家叫来,我给大伙儿讲经验,指导他们也这样做。”
公刘高兴极了,他立即让手下随员四处叫人来这里参观,学习在地下挖窑洞的办法和模式。
从此,一家传十家,十家传百家,大原上不但有了崖式窑洞庄基,也有了一批地坑院庄基,站在高处放眼远望,村庄星罗棋布,一片繁荣景象。
公刘下乡,一不骑马,二不坐轿,而是手握一个棍子,是为了防狗咬。
他从这条大原,下沟、过河、上坡,又到另一条大原上。
他见人就问生产的粮食多少,生活的好坏。
见门就进去看看,摸摸牛羊,抖一抖骡马。
人们根本认不出他就是一国之主,豳国的国王。
有一次,他走进一个专门制造家具农具的小作坊,问这个作坊的工匠:“你都制造些什么农具?”
那工匠把他作坊的一件农具拿出来给公刘介绍说:“这是耜,是用来翻土的。”
公刘说:“古书上说,包栖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 ,揉木为耒。这种农具太古老了。你为什么不制造更新的农具呢?”
那工匠说:“这都是老先人传下来的呀!”
他又把他制造的其他工具一件一件拿出来给公刘看。
“王爷,你看,这是下种器叫耧。这是耱田器,叫耰。这是耙田器,叫耙。这是碎土器,叫耖。这是锄草器,叫耘。这是打碾器,叫耞。还是木刀、木锨、木叉……”
公刘说:“你说了这么多,都是老古董。这些工具虽然还有用,但是效率太低。你试试能不能在工具制造中把青铜用上。比如铜刀、铜镰、铜耙,特别是我的父亲老王爷就在不窋城外训练过用牛耕地,希望你能制造个铜犁出来。”
那工匠说:“好,那让我试试吧。”
经过几个月反复试制,一个新兴的工具犁终于制造出来了。
公刘二次来到这里,看了这个带铜铧尖的犁高兴极了。
他说:“好了,下一步就是训练牛拉犁的事了。”
又一年的春天到了。
公刘带着随行人员去高原田间看农夫春耕。
只见大原上,农夫熙熙攘攘,有的人用木铲翻土,有的是男拉犁,女扶犁,汗流夹背,十分辛苦。只听一个女子高声唱道:
刀耕火种几千年,面朝黄土背朝天。
何人能够解民难,荒芜山川变桑田?
春去秋来年复年,男耕女织度日难。
荒原无际望不穿,何日织得春光还?
公刘听见这凄惨悲愤而又充满希望的歌声,心中如火如荼,十分难受。
忽然,一个农夫拉犁时倒地不起,口吐鲜血而亡。
公刘扶起那个哭得死去活来的老大娘,自己也泪如雨洒。
悲痛中,他想起父亲鞠陶曾在昔姬峪农田里试验训牛耕地成功,为何不普遍推广呢?
如果能用牛耕地,训驴马驮拉东西,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会使农耕事业来一个大翻身大飞跃。
于是他决定试一试。
“乡亲们!”公刘大声叫,“大家一块聚一聚,我有话说。”
满原正在耕地的农夫,听见公刘叫他们,都跑来围在公刘的身边。
公刘说:“乡亲们,咱们人拉犁,广种薄收,还累死了人,农耕也难以发展。这样干恐怕不行!”
一个农夫说:“王爷,人不拉犁,叫谁来拉?”
公刘把手一挥说:“让牛来拉,你们家家不是都养着一头牛吗?我们为何不训牛来拉犁耕地呢?”
又有一个农夫说:“牛拉犁,这道是个好办法,就怕牛脾气大,不好训教。”
大家异口同声:“是呀,是不好训教。”
公刘说:“不要急,我们试试看。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甚至十次八次地训。我父王在昔姬峪就训练成功过。”
有一个农夫一听,高兴地说:“好,你等着,我去拉我家的牛。”
这个拉牛者叫黄原。
他拉来一头大犍牛,这头牛头大角长,前肩和胸高高昂起,甚是威严,许多人见了都有点怕。
但是公刘正年富力强,又学过武艺。
人都说他像父亲力大如牛,他父亲能智降白龙马,他自己一定能降服这头牛。
公刘走上前,双手抓住两个牛角,可是牛头一扬就把公刘摔了个狗蹲子 。
公刘哈哈大笑,他对黄原说:“黄原,牛劲再大,把绳索套上它就乖了。”
大家七手八脚地把绳索架在牛脖子上,牛拉着犁没走几步就急燥起来。
它头一摆要抵走在它身边的公刘。
公刘急中生智,上前一把抓住了牛鼻子。
他把两个指头紧紧地扣在牛鼻子里,牛疼得哞哞直叫。
但他就是不松手。
牛慢慢地被制服了。
他牵着鼻子向东走,牛跟着向东走。
他牵着牛鼻子向西走,牛又跟着向西,再也不敢耍威风了。
但是,公刘想:耕地总不能由人的手指头一直牵着牛鼻子,得有个灵活的办法。
他站在牛跟前,看着挂在牛角上的缰绳,忽然心中一亮:“有办法了,如果把牛鼻子钻个洞,象女人带耳环一样,给牛鼻子上带个木环,然后将牛角上的缰绳同鼻子上的缰绳串起来,连在一起,这样牛鼻子就由缰绳来指挥了。如果牛不听话,就拉一下缰绳,它就会服服帖帖的了。这样既不会伤牛鼻子,也会使牛听我们的指挥。”
大家听了都说好。
公刘就是采取这种办法,终于将牛拉犁耕地训练成功,并在大原上推广。
周边民众知道这个消息后,都纷纷跑来参观学习。
只听农夫唱道:
刀耕火种几千年,饥饿贫穷压双肩。
人拉犁肩挑担腰如弓弯,汗水不干泪不干。
今日训牛来耕田,咱农夫从此挺起了腰杆。
训牛耕田成功后,公刘接着颁布了一道护农法令:“民是国之本,农是民之本,土地和牲畜是农耕之本。今后,凡是破坏农田,损坏庄稼,破坏耕畜者,轻者判刑坐牢,重者问斩。”
这个法令在豳地的实行,大大推动了农耕的发展。
法令成为农耕文化的保护神。
公刘有两匹马。
其中红马是西王母国西王母赠送的。
白马是公刘父亲鞠陶降服的野马白龙马。
这两匹马都为豳国的创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传说,这两匹马很通人性,每当公刘有难时,它俩就暴跳如雷,甚至挣脱缰绳前去救主,被人们称“神龙马”。
有一年春天,因战事紧急,喂马的两位马童被公刘派差到邻国办事,公刘和家人也忘掉给两匹马添草添料,一连三天三夜,没人照料这两匹马。
夜间,白龙马饥饿口渴实在难忍,就挣脱缰绳,跑到大门外啃吃田间青苗充饥。
一连几天,只见一大片庄稼青苗被毁,农夫找上门来报告。
公刘就派三名武将昼夜巡逻调查此事。
在深夜月光下,他们远远看见一匹白马正在田间啃吃麦苗。
三位将军冲上去捉拿。谁知白龙马四蹄腾空,向公刘大殿跑去。
其中一位将军搭弓射了一箭,射中马的前蹄,但白龙马已无踪无影了。
第二天,武将们顺着血迹找到公刘殿后面的马圈。
只见红马紧闭双眼,少气无力地卧着,而白马精神抖擞,站在一旁,一只前蹄上有斑斑血迹,肚皮白毛上也有血红。
并且,白马已脱缰,见来了人就自动走到一边,两眼警惕地瞅着来人。
这一切证明是白龙马出去吃了农夫田间的麦苗,按豳国的王法,说明它已犯罪。
三位将军把侦察到的情况向公刘禀报。
公刘一气之下,要下令斩杀白龙马,众将连忙下跪求情。
其中一位将军大着胆子指责公刘:“这事王爷你要负全责。这两匹马已三天三夜无人喂养了,它们为了活命,挣脱缰绳出来吃庄稼情有可原。”
公刘听了,也感到事出有因。
他责怪自己派马童出去办事,而忽视了喂马。
他面对众将和随从人员的面,拿起一把锋利的铜刀说:“国家有法,我犯了法照样要受处罚!”
众将一听,忙跪了一地说:“王爷自裁,国家失去领袖,百姓何以安居乐业!”
公刘说:“那就变通处置。”他用刀子割去自己的发髻,抛在地上,说:“由它代替我的首级!以此来表明我以法护农的决心。”
众将一见,都吓得脸如黄土,低头不语。
公刘斩了自己的发髻,又说:“这两匹马,一个犯罪,一个挨饿三天,他们之间也要分个是非,对红马额前挂一条红布,以示表彰。对白龙马要削掉它的前蹄,以示惩戒。”
公刘上前,拍了拍白龙马,流着眼泪,斩削了它的前蹄一片蹄骨,钉上铁掌,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白龙马受伤的前蹄不但恢复了原状,而且蹄子更加锋利如铲。
这件事,传到后世,人们遇到过年过节后,总要在第一次出行的骡、马、牛、驴头上挽一条红布,以示表彰和对牲畜勤劳的谢意。
同时又经常用刀削铲马、驴、骡的蹄子,并钉上铁掌,使蹄子更加锋利如铲,跑起来不易滑倒。
注1:南岗,即公刘邑。遗址在今庆阳市宁县城西之庙嘴坪。公刘在这里正式建立豳国。北魏太和二十年因古豳国在此而改置豳州(邠),西魏废帝三年改为宁州,隋大业二年又改为豳州,唐初改宁州。公元2004年6月,在今宁县公刘邑东出土了北魏正始元年山公寺碑一座,碑额篆刻“大代(魏)持节豳州刺使山公寺碑颂”,证明此地即古豳州和古豳国。
注2:庆阳市合水县九站先周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不但有许多陶器、庄稼种子,还有青铜剑、铜刀和铜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