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开国上将之首,建国后不被重用,后官至副国级,活到了102岁
2008年10月,开国上将萧克逝世,享年102岁。他逝世之后葬于八宝山公墓,多位中央重要领导人前来送别。
自1927年参加革命起,萧克为国家争取独立及自强奋斗了大半辈子。历经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战将。1955年授衔仪式,他被授予上将军衔,也是上将之首。
他的一生历经不少坎坷,因功勋卓著,在建国后并没有被安排在最重要的岗位。特殊年代历经几次波折,他只能在家赋闲,直到1972年才重返岗位,官至副国级。
战将智勇双全
萧克原本出身于书香门第,他后期走上革命路线,也是其人生所做出的一次重要抉择。
1927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革命征程。此后他历经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以及多次重大战役,逐渐成为军中可靠的将领之一。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被迫长征。萧克所带领的红六军团作为长征队伍的先驱部队,率先西正,就此拉开了万里长征的序幕。
在当时的军中,萧克是少有的儒生。但打起战来,却丝毫不逊色于他人。即便是极其危险的长征路上,他也未曾掉过队,还以自己最大努力扶持战友前行。
他紧紧跟随党的领导,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为救国难,他同样活跃在第一线。1940年面对敌人的“十路围攻”,他带领战士与对方激战14天,歼灭了大量日伪军,以少胜多,成功地扭转了战局。
除了作战指挥的能力高强之外,萧克还很有谋略,曾给敌军来了一场“空城计”。
1948年在石家庄,我军收到情报,傅作义即将发起偷袭。而当时的石家庄无异于空城,援军还在路上。无奈之下,萧克想出了一个妙招。他先是命令战士们在城内虚张声势,做出似乎要准备撤离的样子。这样不寻常的举止引起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为援军抵达争取了很多的时间。
等到阎锡山带领的队伍抵达,傅作义才知晓上当受骗,此时要想在发起偷袭已没有意义了。萧克靠着谋略和孤胆,保障了我军的安全,也摧毁了敌人的计划。
新中国成立之后,于1955年召开第一次授衔仪式,战功累累的萧克荣获上将军衔。且在所有上将中,他排在首位,其功绩可想而知。
但在建国之后,萧克的路走得并不是很顺畅。
建国后坎坷经历
建国之后,因昔日在战场上的表现过人,萧克被派往军事作训部工作,担任军事委员会军事训练部部长。相比于其他上将,萧克分到的岗位比较偏,颇有不受重用之感。但萧克毫无怨言地接下了这份工作,除了组建军训部机关之外,还抓紧时间组织编写军事条令和指导全军军事训练等工作。
直到十多年之后,他才升职为国防部副部长,官至副国级。可惜的是,不久后,特殊年代的浩劫袭来,萧克也未能躲过一劫。在十一年间,他历经两次错误批判,都遭到停职和下放劳改,一度使得其事业停滞。
最为严重的莫过于1969年,遭到批判之后,萧克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改造。在干校的日子里,萧克努力调整心态,在困境中仍坚定能有迎来光明的时刻。重重困难之下,他也保持着坚定独立的思想和立场,不愿随波逐流。也正是这种可贵的精神,使其在多次磨难中仍能坚持下来,等了平反的时刻。
等到1972年,他被任命为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终重返军队院校领导岗位。此后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上世纪八十年代,仍能看到他活跃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的身影,为我国的发展奋斗到了晚年。
这位以战将闻名的上将,实际文武兼修,还曾获得茅盾文学奖。在一众开国上将中,他是少有的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儒将。晚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之后,萧克练起了书法艺术,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战争时期,即便事务繁忙,他也会挤出时间来读书。
正是能文能武,使其对于生命的追求到了一定的高度。即便经历过无数磨难和考验,也不会放弃上进的态度与步伐。既是军人又是诗人,位列开国上将之首的萧克,总能带来很多惊喜,也是其人格魅力的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