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文袋网站 思想 不要迷信隔离

不要迷信隔离

四川建院一名32岁的青年教师,为了不传染家人,独自到另外一套住房中进行单独隔离,事后却被家人发现已离世。

专业人士猜测,这个事故可能是因为高烧引起了器官衰竭,而独居又让当事人失去了呼救求生机会。

这个新闻让人好生感慨,隔离竟然如此致命。

毋庸置疑,抗疫已经进入扛疫阶段,大多数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都免不了要阳一回甚至几回。现在,逃无可逃,药无可药,最终就看谁能扛。

这个病毒虽然毒性已经很弱,但是致死率是客观存在的。感染者自己把自己隔离于家人视野之外,实在是人为放大了风险。

遗憾的是,一些所谓的专家因为“路径依赖”,依然痴迷于隔离的功效,还在鼓励患者在居家隔离时再把自己与家人隔开,而不去提醒患者无限的隔离隐藏着多大的风险。

我一家四口在五天之内如接力一般,迅速实现了阴性“清零”。有朋友问我,居家隔离时有没有单独一个人的隔离。

我说,这个真的没有,全部都是顺其自然地感染并康复。

我们倒不是像张靓颖那样,为了什么特殊的目的去主动制造人传人,实在是朝夕相处,难以避免。

虽然在我刚开始阳的时候,女儿因为好玩,戴着口罩进进出出送水,但是在我们家内部并没有真正意义的隔离,甚至吃饭仍然像往常一样在一张餐桌上面对面。

家庭内部之所以不隔离,一来是不相信隔离能起多大作用。那么多人以无限期的静默为代价都没有挡住病毒,同在一个屋檐下还搞隔离,怎么能成功。隔离若是真能隔出铜墙铁壁,有关部门也不会自撤藩篱。

二来是隔离即便起到了暂时的延缓作用,对于我们来说也只是短痛变长痛。五天之内四人轮番感染,其中每个阶段都确保留个可以端茶倒水的人,病毒如斯,已经是仁至义尽。原本可以速战速决,何必非要拉长战线,把一周就能解决的问题拖成跨年的麻烦。

以上是基于经验的作出的事实判断。但是,我不主张家庭内部隔离,主要不是基于以上的事实判断,而是基于家之不可分割。

我们固然可以把一个地方以切块的方式进行分割,比如黄浦江为界可以把魔都分为东西两块,也可以以单元为界限在小区内部隔离出不同的群体。但是,家已经是这个社会中最小的单元,无论如何是不能再随意切割了。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家是所有成员共同的港湾。一家人,就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大难临头各自飞,那是鸟或者鸟人干的事,不是人干的事。

在1942,逃荒都是一家人整整齐齐地走,在2022,遇到一个流感级的疫情,就要自动地“阴阳两隔”,这没法解释。

居家隔离的最大好处本来就是家人之间相互照应,一旦彼此隔离,就彻底制造了“原子化”生存的个体,每个人的健康和安全也没了底线保障。

据说曾经在日本长野等地,父母活到了60岁,儿子就要把他们背到山上,让他们独自生活,其实就是遗弃,使之自生自灭。

众所周知,这是个流行于东亚的陋习,也早被文明社会所不容。而现在,我们要警惕“遗弃”之风借着科学的名义回潮。把病人视为麻烦,和把老人视为累赘,没有本质的区别。

招文袋(www.zhaowendai.com)为公益性网站,内容原创或转载(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您需要转载本文,请联系作者同意后,注明文章出处@招文袋网站:https://www.zhaowendai.com/archives/11620

关注微信公众号: 招文袋

公众号ID:zhaowendai-com 招文袋平台欢迎各类优质自媒体作者投稿,帮助原创作者实现价值传递和平台推广。我们希望招文袋网站的开放视野,可以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访问收获。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09557092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31548454@qq.com

微信:cnsifa(请注明来自招文袋)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