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的统计和日本、新加坡的情况当然不一样。
我们一般说的日本、新加坡的统计数据,是基于全体感染人数的重症比例,总体而言是比较低的。
但北京协和医院的统计数据是基于去医院就诊的感染者的总数而言的,而在今天已经放开的背景下,去医院就诊,实际上就已经是比一般的感染者症状要严重了,重症比例当然要更高一些。
在放开之后,绝大多数普通感染者都是按照各种科普的办法自己应对的,去医院就诊的比例总体来说并不算太高。
但即便如此,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即便是再低的比例,也会是一个庞大的绝对数量。而医院感受到的重症,就是在这个去医院的人数里出现的,自然会让重症比例显得比较高。
这也就是医院感受到的重症,和各国按照感染人数的情况统计出来的数据很难一致的原因。
即使如此,总体来说,我国此次放开之后,总体的重症比例仍然会比国际上的统计数据更高一些。
这是因为国外早已经放开了,经历了第一波冲击,形成了自然免疫屏障。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有严重基础病的人可能已经不幸去世了,后续的疫情高峰自然会相对重症比例更低一些。
因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只要扛过第一波冲击,后面重复感染的概率虽然依旧很大,但症状相对都会轻微一些。
而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的是第一波冲击,冲击当然也会比较大,重症比例本身也会更高。
问题在于,这种放开之后的第一波冲击,无论何时放开,都会出现,是无法避免的。
比较理想的状况当然是发现原先的防控策略难以为继的时候,就主动调整策略,为放开做准备,比如积极推动老年人打疫苗,储备药品,要求医院做好准备,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做准备。
但甚至到十一月下旬,各地也没有任何放开的准备,很多地方和医院和普通老百姓一样,都是看电视才知道政策变了的。
汇总几个最近听到的谣诼,聊备一说。
1.去年底曾经在小范围内征求专家意见,专家的意见总体上比较一致,觉得应该调整了。这个意见报上去之后,石沉大海。
2.辉瑞的疫苗之前就在国内等待审批,但是一直没有通过审核。大概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同时,也和摩德纳谈判,没有谈成,就搁置下来,没人管了。
3.也是在去年初,国内开始出现混合接种疫苗的消息,钟南山、高福等人都有类似说法。
4.去年三月上海疫情爆发的时候,复星进口了一批疫苗,同时上海进口了一批辉瑞的药。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疫苗没通过,复星转卖给了台湾,辉瑞的药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