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姬昌请姜尚当了军师的消息传到商朝京城朝歌后,众臣大为惊疑。
商臣祖伊将这个消息报告纣王。
纣王听了,不以为然。
他说:“一个小小的姜尚,当了军师又能怎么样。姬昌是忠于我的,你们放心好了。”
祖伊看见纣王正在给妲己调弄胭脂。
那胭脂是纣王发明的,用红蓝花汁调制。
妲己把胭脂涂在嘴唇上,抹在脸上,更显得妖艳无比,香气四溢。
祖伊说;“天子,现在周国一天天强大,收降了许多小国,现在已成为西北霸主,我们商国要对此做好防御啊!可是,现在你享受太过分了,人民太苦了,人民都希望商早些亡国,你知道吗?”
纣王听了很不高兴,说:“你把周国说的太强大了,把我商国的弊病说得太过分了,我是天生的,是天管着我们商国和我的命。天不灭我商,他们侯国再强大有什么用呢?”
祖伊见纣王已被妲己媚得昏天昏地,不辨是非黑白了,便悄悄退了出来。
纣王喝酒太多,这次在妲己的劝酒下,一直喝了七天七夜,醉的糊里糊涂。
他听歌舞不停,笙箫迭奏,醒了又喝,喝了又醉,连日子也忘记了。
这时,商国的太史辛甲看见纣王这样昏晕,便再三进谏说,一次不听,二次又谏,一共接连进谏了七十五次,可是没有一次被采纳。
辛甲无可奈何,知道商纣快要亡国了,便带了妻子儿女逃往周国,向姬昌说明了他投奔周国的原因,并请求周国发兵攻打商纣。
姬昌听了十分高兴,仍拜辛甲任周国的太史。
姬昌又把辛甲的话向姜尚说了,姜尚说:“辛甲说的是实情。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发兵去打商国,因为它还没有烂透。我们一打商纣,天下诸侯就会前来护国保驾。那时,我们面对的就不是一个商,而是天下诸候。”
姜尚看到姬昌有些心急,就劝说:“还是我过去说的那句话,打蛇先打头。你年纪大了,灭商的事,恐怕要交给姬发去完成了。”
姬昌听了姜尚的这番话,彻底定下心来,把国内一切事务的安排都放在立足于先打崇候虎上了。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准备,周国组建了十万人马,浩浩荡荡前去攻打崇国。
崇候虎过去十分忠于纣王,曾建议纣王囚禁姬昌。
姬昌被放走后,崇侯虎叹息道:“这是放虎归山,必有石患。”
由于纣王对崇候虎的宠爱,崇国在众候国中是最强大的候国,它建有坚固的城郭,华丽的宫室。
平时,崇侯虎并不将周这个邻国放在眼里,认为自己是屏障商纣的一只黑虎,而纣王是天子白龙下凡,龙虎相结,天下无敌。
周国这次攻打崇国前,姜尚已考虑了种种方案和可能性。
第一个作战方案是先派出先锋队三万人,在崇国边界遭扰,把崇国军队主力调出京城,然生四面包围予以歼灭。
结果先锋队越过边界后,崇国部队不出城,他们也派了小股部队诱敌深入。
姜尚见第一作战方案不行,就又用第二个作战方案。
他们将十万大军分为两股,第一股三万人,绕过崇国京城,驻扎在崇国与商纣的边界之间,防止战争打起来,商纣派军支援,同时也等于抄了崇国的后路,使它的军队不能东逃。
第二股七万人,围攻崇国京城,采取围而不攻的办法,截断京城同外面的联系。
这样长期围困,京城就会发生水荒和粮荒,而不攻自乱。
但是这个方法在实行中途就出现了缺陷。
因周军远道而来,后勤粮草难以供应,在异地征粮更为因难,不管是抄后路的军队,还是围城攻城部队,都必须速战速决。
姜尚对姬昌说:“我们能不能就地硬性筹粮?我之所以采取这种长期围因的政策,就是考虑到崇国是富裕之地,在当地筹粮没有困难。”
姬昌坚决反对说:“我们是仁义之师,到这里是抢救黎民出水火的,决不能触犯当地老百姓,”
姜尚说:“那就只能硬攻坚城,速战速决。”
姜尚派兵卒到城下叫骂,想让敌军出城迎战,但崇侯虎紧闭城门,就是再骂也不出城。
姜尚把战书绑在箭上,射进城去,等了一天,崇侯虎还是不敢出城迎战。
就这样,一连几天都是不睬不理。
姜尚就近观察,发现这城墙虽不算高,但很坚固。
姜尚对部下说:“看来,崇侯虎只想死守,不想出城应战,他可能是在死守待援。我们必须想个破城的办法,不然,时间一久,我们将不战自溃。”
部下毕公高说:“我看这城外树木很多,不如砍下粗壮树木,造成高车,把粗大的树檩放在车上,等到半夜,把车悄悄推到城门口,每车配二十个壮士,抬着树檩去撞击城墙和城门,不管它多么坚固,也会被撞毁的。若撞倒或撞开城门,勇士们就会一拥而进。”
周公旦说:“这个计策不行。城墙上守着那么多的士兵,一定堆放着许多矢石。如果我们接近城墙,他们就会将矢石抛下,我们车上的士兵不是要受伤吗?如果士兵受伤,谁还有力气去撞城墙。”
姜尚听了他二人的意见后,忽然灵机一动,说:“有办法了!”
大家都等姜尚的好点子,姜尚却问大家,你们目测一下,这城墙有多高?”
“五丈有余。”周公旦说。
“那么我们就制造上五丈多高的楼车,高到能超过城墙。这样,站在楼车上就可以窥视到城墙和城内的一切。当夜晚明月高悬之时,我们将站满将士的楼车推到城边。车上壮士各执戈矛弓箭,拼力和守城敌军战斗,并力争登上城墙,后援部队就会蜂拥而来。先上城的勇士只要得手,就立即打开城门,大队人马就会一拥而进,不怕城不能破。”
大家都认为,此计甚好。
于是,姜尚立即命令军士分头砍树造车。
同时又命令另一部分兵士继续攻打城门,以免对方生疑。
崇侯虎在周兵来围之前,早已派使者将周国进兵情况向商纣作了禀报,请商纣派兵支援。
另外又将情况向他的三个妹妹作了通报。
他的三个妹妹各带一万人,分别驻扎在三十里外的东、北、南三个营地。
他请她们前来助战,从外面对周国军队形成反包围态势,或消耗周军的力量。
谁知,当周军兵临城下时,来使将军情报回京城,纣王正在酒醉之中,箕子忙传军令让镇守潼关的兵将前去增援崇国。
潼关兵马西行二十里,就被周国军另派出抄后路的三万人马挡在华阴之东,难前进一步。
崇侯虎等不来援军,又不敢出城迎敌。
只得天天在城内各处巡逻,指挥军士白天黑夜防守,弄得他精疲力尽,胆颤心惊。
他平时横行霸道,人民对他没有好感,今日遇到周军攻城,人们恨不得将他剁成肉泥,献给周王西伯。
因此,他对部下和城内居民放心不下,总是亲自上城督战,跑上跑下,忙个不停。
几天过去了,他只见周军攻城不破,认为周军并没有什么厉害,便将防御松懈下来。
这边,周军在姜尚的指挥下,在密林中制造楼车,七天内制造楼车十余辆,个个高如城墙。
他们在密林中等待攻城的时机。
有一天晚上,崇侯虎拖着疲惫的身子,刚刚上床入睡,忽听城墙上喊声大起。
他慌忙爬起,赶上城头一看,周军十多辆高如城墙的战车停在城墙下,车上站着许多士兵,个个手执弓箭和长矛大刀,喊杀声如雷怒吼。
但见矢箭如蝗从周车上飞出,射向守城的军队。
有许多周军已跃上城头,抡刀砍杀。
守城士兵只有招架之功,无有还手之力。
顷刻,城门大开,周军一拥而进。
崇侯虎士兵见周军大举入城,都举手投降,大小官员跑的跑,投的投,乱成一团。
崇侯虎面对此种局面,对天长叹:“天杀我也!”随后自刎而亡。
姬昌和姜尚进城后,见到崇侯虎的尸体,不仅有些遗憾。
姜尚说:“可惜一员骁将,就这样去了。”
姬昌说:“不可惜,此人不死,天地不容,我父季历之死,儿子伯邑考之死和我被囚商纣,都是这崇侯虎出的坏主意。”
这时,手下一些士兵上前要乱刀将崇侯虎剁成肉泥。
姬昌连忙阻挡;“不可!崇侯虎已死,大仇已报,我们不能有过激行为,他毕竟还是一国之侯,应按君侯之礼埋葬。”
姜尚说:“我们不要得胜后死不饶人,他手下还有老百姓和官吏兵将,这都需要我们安抚。”
姬昌和姜尚这种宽宏大量的高尚品德感动了自己的部下,更感动了崇国的臣民,大家都来拜见姬昌和姜尚,表示愿当周国的臣民,永不反抗。
姬昌进城安民后,即宣布将都城搬迁此城,改名为丰城,即丰京。
当周国正在迁京丰城之时,城外传来军情。
报子报道,崇侯虎的三个妹妹各带兵将从东、南、北三个方向杀来,扬言要为哥哥崇侯虎报仇。
姜尚一听高兴地说:“这是上天给我们送来的三位女将啊!”
姬昌问:“我们如何迎敌!”
姜尚说:“崇侯虎这三个妹妹,人称三肖娘娘,她们各有武艺,各霸一方。大肖娘娘镇守北朔,她有一个宝物叫火焰斗,遇到敌兵就将火焰喷出,以火攻敌。这火焰喷出来可使敌兵不攻自破,四散逃走。二肖娘娘镇守东营,她有一个宝物名叫量天尺,这尺子两面有利刀,后面有一个木柄,手握木柄,三步远就可取大将首级。三肖娘娘镇守南楚,她有一个宝物叫金铰剪,长一丈三尺,双手拿起,可剪断敌军头、手和双臂。”
姬昌一听,说;“这三个娘娘可不好对付啊!”
姜尚说:“好对付,好对付,兵来将挡,火来水淹。我们现在将军队分为三股,一股向北迎战大肖,让兵士每人手中拿一个喷水龙头,身后背一个水桶,等灭了她的火焰,一齐上前捉拿主帅,不怕她不投降。第二股向东迎战二肖,战士每人手执丈八长矛,不等她走近,即可打掉她手中的铁尺,只要拒敌在三步之外,她那量天尺就失去了作用。第三股向南迎战三肖,战士每人手执一根丈八长的铁棒,左打右挡,再锋利的剪刀也剪不了铁棒。这样,我军以多胜少,四面围困,三肖娘娘终将被俘,归我所用。”
俗话说运筹于帷幄之中,用兵于千里之外。
各路兵马在战前都按姜尚的计谋做了充分准备,并分头出发。
一月以后,各路军兵禀报,三肖娘娘均被战败。
为了给兄王尽忠,她们在兵败后自杀身亡。
姜尚听完,不仅叹气:“可惜可惜,没想到她们都是一些忠烈女子,巾帼英雄。”
为了安定人心,迎得崇国人民的好感,姬昌在丰京大修庙宇祠堂,以拢络人心。
第一种宗庙是天子庙,供奉着自先周不窋以下各位周祖神位;
第二种宗庙是为社稷的建立而阵亡和自己老死的历代大臣诸候;
第三种宗庙是被周国灭掉的侯国君主或将领。
比如,姬昌将崇侯虎封为镇山神黑虎令官,给他盖庙祭祀。
崇侯虎的三个妹封为三肖神女,也盖庙祭祀。
原崇国人民对此十分感激,都说姬昌不记前仇,是一个宽宏大量的明君。
姬昌占领崇国以后,更加重视农耕,他对原来的周国人民,崇国人民,或是从远方投奔来的商国人民,在土地分配上都是一视同仁。
只要他们年富力强,都给他们分配一定数量的农田,让他们耕种。
在分配时,将一块大约九百亩大小的地,分成九块,如井子形状。
外面八块让八户农民耕种,中间一块一百亩中,又分出二十亩给八户农民建筑房屋,让他们居住,余下的八十亩为公田,由八户农民合力耕种,每年一到秋天,这八十亩地收的粮食全部交公。
其余每家耕种的一百亩地里所收的粮食全部归个人所有。
这种公私兼顾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周边地区,特别是商国的农民听到周国这样爱护农民,支持农耕,都不断地逃到周国。
这样,整个泾渭两河流域全变成了周国的国土,并且经济发达,国强民富,成为仅次于商朝的神州大国。
姬昌在晚年时,为了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又筑灵台以观测天象,记录天气变化的规律。
灵台筑成后,姬昌生病。
在他病重的时候,他把姜尚叫到他跟前,让姜坐在他的身旁,然后又叫来儿子姬发,让姬发跪在地上。
他对姬发说:“从今天起,我封姜尚为你的亚父,我死了以后你要像对待我一样对待你的亚父。”
姬发连忙叩首,说:“亚父在上,受孩儿一拜。”
姜尚慌忙将姬发扶起,说:“不敢不敢。姜尚在有生之年,肝脑涂地,要为周国鞠躬尽粹,献生一切。”
姬昌对姬发说:“我有三句要紧的话要告诉你,第一句;对于看准的事情,不要懒着不做;第二句,看到做事的机会到了,不要怀疑不决;第三句,看见坏事,要赶快离开,更不能参与,这就是做人做国君的道理。”
姬发再拜受命。
姬昌又说:“你兄弟十人,只有胞弟旦多才多艺,德智超群,今后,内外事多和他商议。”姬发点头答应。
这时,姜尚有一心事,想借姬昌在世,先定下来。
他对姬昌说:“我有小女邑姜,未许配人家,想请我主为小女做主,赐配个人家。”
姬昌被姜尚一言提醒,忙说:“我早有主意,只是这么多年兵刃相交,未顾得考虑此事。你女儿贤德端庄,一举一动都合礼仪。我意就将她许配发儿为妻,不知你的心意如何!”
姜尚赶快谢恩,姬发再次下跪拜谢岳父。
姬发托词三天后就病殁了,世子姬发即位,追封父亲姬昌为周文王,封亚父姜尚为军师兵马大元帅,封姜尚女为贵夫人,封周公旦为参军左辅,朝里其他大小官员均按功德封职封所,各就其位。
封赏一毕,姜尚上前参奏说:“我周国今后不应再是商国西伯侯国,而是独立周国,既然老王已被封为周文王,我建议我主应为周武王之称。”
群臣一听,大为高兴,三呼万岁,奠定了君国地位。
从此,人们都称姬昌为周文王,姬发为周武王,流传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