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阙(32)流放疑案

八月初八,位于今天山东邹平的苑城发生了一场水灾。

当时的这里叫高苑县,洪水很大,县城里的城建设施基本都被冲坏了。

初十,赵匡胤针对吏部和刑部的官员任职动了一点小心思。

要求,这两个部门的官员任期满三年,就必须进行调岗交流,同时在职级上给予一定的恩惠晋升。

八月十八日,这天是个有冤情的日子。

枢密直学士冯瓒、绫锦副使李美、殿中侍御史李檝(ji),这三位仁兄遭人陷害,被定了贪赃的罪名。

贪赃的罪名在大宋可是死罪,是要掉脑袋的。

好在,三人因为都是文化人,所以受到了大赦的恩典,他们的死罪被免了,但活罪难逃,几人被流放到了沙门岛,而且特别强调就算是以后再遇到什么朝廷的大赦恩典,也不准他们回来。

这活罪受的可真是的,要老死沙门岛,还不如来个死罪痛快一些。

我们纳闷的是,这几个人到底被谁陷害?又因为啥事才遭人陷害?

陷害他们的人可不是一般人,一般人也陷害不了他们。

这人正是当朝宰相赵普。

胳膊肯定是拧不过大腿的,可位高权重,占据相位的赵普为啥要陷害他们几个呢?

这事说复杂也复杂,说不复杂也不复杂,有点宫斗剧的味道。

冯瓒、李美、李檝三个人除了前面介绍的职务外,他们还分别兼任着川东重镇梓州(今四川三台)的知州、监军、通判等职务。

这三个人算是梓州的政府、军队、司法的一把手。

冯瓒这个人很有才学,他在知任梓州的任上,遇到了一场原后蜀军队的叛乱。

当时,有个叫上官进的原后蜀大将,带了三千叛军来攻打梓州城。

梓州常备的守军总共只有三百人,有人觉得兵力不足,主张退出梓州。

冯瓒不同意,他说:“这些叛军乘着晚上来攻打梓州,说明他们胆子很小,是一帮乌合之众,没有什么斗志。如果我们能主动正面迎敌,他们必然会自己先乱了阵脚,溃败是一定的事情。”

在冯瓒的坚持下,最终,梓州的三百守军大败来犯的三千叛军。

那个叛军的头头上官进也被抓了现成,斩首在了闹市示众。

赵匡胤知道这个事情之后,对冯瓒是赞不绝口,并几次在多种场合称冯瓒是天下奇才。

冯瓒在去梓州上任之前,他的才能就人尽皆知。

赵匡胤是把冯瓒当做中央储备干部来培养的,他的想法是,让冯瓒去梓州任上锻炼几年,然后再调他回京,堪以国家重任。

这事,赵普身为宰相,心里当然是清楚的,当初推荐冯瓒去梓州的主意还是他出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赵匡胤表扬冯瓒的场次和层次有点过了,让赵普开始担心自己将来在中央的权力位置不保,有些妒贤嫉能了。

就在冯瓒平叛之后没多久,梓州跑回来了一个人,这人一到开封就敲响了皇城外的登闻鼓。

这登闻鼓可不是鸣冤鼓,它是专门给皇帝设置的。

我们在影视剧里见的比较多的,悬置于衙门之外的大鼓都叫鸣冤鼓,老百姓有个什么冤情,一敲这个鼓,衙门里的老爷就会升堂问案。

而登闻鼓不一样,它放置在皇城外,是专门敲给皇帝听的敢谏之鼓。

所以这鼓一响,直接把赵匡胤给敲起来了。

敲鼓这人一见到赵匡胤,立马开始列举冯攒、李美、李檝三人在梓州的贪赃不法之事。

史书并没有记载这人叫啥,但这人的说辞却是把赵匡胤给说的一愣一愣的。

有人告就得弄清楚,贪赃可是赵匡胤最恨的事情,他急召三人回京对质。

这一对质,冯瓒、李美、李檝拒不承认,告状的这人呢,虽说是口若悬河,说的头头是道,但也是没有任何实质的证据。

这事,眼看就要僵住了,关键时刻,赵普出手了。

他火速派人去查找三人贪赃的证据,结果,在冯瓒的行李里找出了价值不菲的金银细软,而且全部是原封不动,包装整齐的。

最要命的是,这些财物的外包装上还写了一个叫刘嶅(ao)的名字。

刘嶅这个人也是大有来头,他是开封府的判官,也是赵光义的亲信。

赵普拿到的这个证据,印证出了一件事,那就是,冯瓒打算用这些金银细软,通过刘嶅给赵光义行贿,想请赵光义出面为自己讲情。

这还了得,赵匡胤大怒,冯瓒面对赵普找来的物证,也承认了自己想通过刘嶅行贿赵光义的事。

怎么处置?

赵普极力的劝谏赵匡胤,要处这三人死刑。

赵匡胤考虑再三,大宋不杀文人,不杀士大夫,是自己定下的规矩,所以最终,他将冯瓒等三人流放到了沙门岛,而且是终生不得返回。

冯瓒败了!

后来,直到赵光义即位宋太宗,他才得以返回,但却已是命不久矣。

赵普胜了!

而且有传言,那个从梓州跑回开封敲响登闻鼓的人,本就是赵普安插在冯瓒身边的眼线。

还有一个说辞,说是冯瓒、李美都被流放到了沙门岛,但李檝却只是被罢了官。

因为李檝曾是孝明王皇后父亲的幕僚,赵匡胤在当皇帝之前与李檝还算是有些交情。

看来徇私舞弊这事,放在赵匡胤身上也是对症的。

不过李檝没有被流放的事,《宋史》并没有明确记载,所以真假我们已经不好去考证了。

这起案子至此算是划上了一个句号。

表相看,好像一切都是因为赵普怕冯瓒影响到自己的权势,所以才主动出击,加以迫害,制造了这起不知道算不算冤的冤案。

《宋史》原文记载“……为宰相赵普陷”,不管真相咋样,赵普算是给自己留下了很不光彩的一笔。

但我们深刻一点再来看,冯瓒在赵光义即位之后就被召回了开封,说明冯瓒其实和赵光义的关系是很不一般的。

而赵普在当时,对赵匡胤“兄终弟及”的传位想法始终是坚决反对的,所以他和赵光义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并不是很好。

那为什么后来,赵光义又和赵普的关系变好了呢?

根本的原因是,赵普反对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同时,他也反对赵光义再将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子嗣。

所以啊,赵光义即位之后,虽然对赵普是一再打压和羞辱,但又想传位给自己的子嗣,所以不得不再次提拔声望极重的赵普。

“朕几欲诛卿!”

这是后来当了宋太宗的赵光义当着赵普的面说的话。

真是爱恨交加,但又毫无办法。

实际上,我们大概可以猜测,冯瓒、李美、李檝三人的冤与不冤已经无关案件的本身。

因为这起冤案的背后,或许并不仅是一个赵普,可能皇权的争斗才是最本质的原因。

只是可惜了冯瓒的才,也可怜了三人的忠。

80后,半个兵痞,浑噩书生,破旧网民。公众号|招文袋(ID:zhaowendai-com)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