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市中心医院在电子屏上挂出一张喜报,上面写着“喜报——我院门急诊服务人次突破200万”。
红彤彤的喜报,喜洋洋的氛围,极具感染力。
正当医护人员沉浸在喜悦之中时,有正直的媒体觉察到了价值观的偏差。急诊病人多了有啥可喜的,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庆贺“200万”,透着浓浓的铜臭味。
急诊服务人次增多的背后,自然是医疗创收增加,如果每增加一个急诊病人,医院倒贴一笔钱,大概就没有心思庆祝这个突破了。
医院赚了些钱,就喜大普奔,确实不够矜持,毕竟医院不是烧烤店。
急诊室里每天非死即伤,说不尽的苦与难。医者仁心,不该如此铁心肠。
如此批评,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如果实事求是地承认医疗已经市场化的现实,也不得不接受台州市中心医院的喜报也是有一说一的耿直。
其实,所有的医院都会把业绩的突破当作值得祝贺的喜事,区别只在于大多数医院都是捂嘴偷着乐,而台州市中心医院偏偏“捧腹大笑”。
所以,台州市中心医院要反省的话,只能怪自己太单纯,不会掩饰心中的喜悦。
当然,如果医院有个会耍笔杆子的文秘,把“服务人次”改为“成功施救人次”,一下子就提到了“患者至上”的境界,公开祝贺一下似乎也不为过了。
接诊越多,救人越多,在救了不少人的同时也赚了不少钱。事情就是这么事情,就看你从哪个角度解读。
既然已经把医疗置于市场化进程之中,就不应该再强迫他们假装不关心市场和创收。非要贴出“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患架上药生尘”,也不过岳不群的两撇胡子,骗人的幌子。
作为一名“阳过”并且有可能会再次感染的群众,我现在担心的不是医院接诊人数太多,而是医院接诊能力不够。
如果有哪家医院的急诊服务能力此时大涨暴涨,那真是当地群众之福,值得医患双方共同庆祝一番。
现在最让人害怕的是,发烧没药,住院没床,喘不上气的时候连个呼吸机都找不到,在最需要市场的时候市场瘫痪了。
如此,这样的医院即便是视金钱如粪土,又何尝不是是视生命如草芥。
市场化未必是医疗行业的不二选择,可是比市场化更糟糕的一定是时灵时不灵的市场化。
近日,曾经是长征医院感染科杠把子的缪晓晖教授为自己的两次误判向公众道歉,一次是断言,我们怎么可能缺口罩,另一次则是断言,我们怎么可能缺解热镇痛药。

被事实啪啪打脸两次,教授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了。他以为我们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化会解决短缺问题,却不明白为什么总是药到用时成紧缺。
有些东西有时是生意,有时又不是生意,搞得玄而又玄,那还不如一直正经做生意。
所以,实事求是的社会应该宽容医院高兴着自己的高兴。一起把把道德的标准降低一些,把服务的水平提高一些。无视现实的压制和批评,只会教人言不由衷,最终也不会给被服务者带来福利。
某地火葬场这段天天排长队,据说三万元可以“加塞”,一切都是暗箱操作,绝对不会发任何喜报,难道这样闷声发大财的服务才会让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