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文,是动荡时期的风云人物之一。
他曾担任上海市很多要职,后期更是被调往北京,荣升副主席,拥有很大的权力。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不仅与王洪文相识,更是曾经与他平起平坐,也是“工总司”的一员。
他,就是耿金章。
只不过,在后期,他被王洪文关了起来。
那么,他的结局如何呢?
01 履历平平
耿金章,原名耿玉章,山东人。
他自幼父母双亡,沦为孤儿流落街头后,为了糊口,他要过饭,打过短工,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混口饱饭,他参加了国军,在一场战役中被我军俘获。
在成为战俘的这段时间,他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教育,信仰发生了改变,加入我军,并参加了多场战役,还立下过战功。
1949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升任副排长一职,颇有威望。复员后,他来到了上海,成为造纸厂的副工厂。
耿金章的履历,平平无奇中透着些许波折,如果能就这么安安稳稳地走下去,也不会太坏。
然而,命运的手,出神入化地将他推向了另一边。
动荡时期到来,王洪文在上海成立了一个叫做“工总司”的组织,耿金章也参加了。只不过,此时,王洪文已经是“总司令”,而耿金章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
必须说明的是,“工总司”是一个非法的民间组织,上海政府对其态度很冷淡,不肯承认其合法性。
也因此,王洪文很生气。
他跳出来,对上海市委发起猛烈的批判,还带着“工总司”的人登上火车,企图去往北京。
如此声势浩荡,引起了中央的注意。周总理马上派人前去安抚、劝返。最终,王洪文带着一部分人回到了上海。
然而,仍旧有一批人很顽固,坚持要去北京,足足千余人,耿金章便是其中之一。
可是这一小波激进的队伍到了昆山后,发现竟然群龙无首。于是,作为共产党员,并且有着一定战争经验的耿金章便被推举出来,成了这支队伍的首领,并将队伍一直带到了苏州。
02 权力在握
听说“工总司”中的一部分人仍旧在前进,周总理马上派张春桥到了苏州,将耿金章这一小波人拦截了下来。
双方进行了谈判,最终拟定了一份协议,耿金章便答应,将队伍带回上海。
按说,回到上海之后,大家就该“各回各家”了。但是,此时的耿金章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他曾经做过副排长,非常喜欢这种能够权力在握的感觉。
于是,他违背了和张春桥的协议,没有解散手下的队伍,而是另立山头,成立一支自己的队伍,名曰“二兵团”。
名义上,耿金章的“二兵团”是王洪文的下属分队,但实际上,耿金章根本不听王洪文的指挥,而且“二兵团”的实力一度曾经超过了“工总司”,高达五六十万之众。所以,耿金章干脆与王平起平坐。
对于耿金章如此“犯上”的表现,王洪文心里十分恼火。他老想借机教训教训耿金章,但是,耿金章手底下的人可不少。所以,王洪文只能默默忍耐着,寻找机会。
03 销声匿迹
1967年初,王洪文勾结张春桥,要对上海市委来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
然而,这次“运动”他们没有告诉耿金章。
但是,耿金章并不是等闲之辈,他毕竟是从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下来的。他先发制人,抢先带人冲击了上海市委,并且夺了市委的大印。
王张二人知道情况不妙,于是派了一辆小汽车过去,将耿金章请过来“谈一谈”。
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
耿来到约定地点后,张春桥满面春风地与他谈了起来,期间大谈毛主席思想,大谈党性。耿金章毕竟是一名共产党员,张春桥的一番话语,让他减轻了敌对态度。
王洪文也在一边开始“画饼”,许诺会给耿金章安排一个好职位。
就这样,耿金章妥协了,开始支持王洪文。
几天之后,上海市的控制权被王、张二人成功夺取。
王洪文也并没有食言,他给了耿金章一个听上去不错,但没什么实权的职位。
然而,耿金章还没在职位上坐稳,半个月后,王张二人便邀请耿过去“谈一谈”。
谈话地点,在一个废旧工厂车间。此时耿金章早已放下警惕,不疑有他,按时抵达了约定地点。
结果,他刚走进去,就被一群人按趴下了,随机被五花大绑起来,送到了公安局。